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德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13 点击数:

9月12日,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德国海德堡联合举行“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秋季预测发布会”,公布今明两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这是我校首次在欧洲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也是该成果的第十七次发布。该项研究基于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进行,经过多年发展,该模型已成为一个拥有55个随机方程、8个恒等式和72个变量的中等规模的宏观联立方程模型,是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

发布会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表示,自2006年以来,以“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发布已经举行了17次,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宏观经济预测,为改善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这项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本向全球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的出炉,使得这项研究逐步走向了世界,极大提升了厦门大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他希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这一项目能不断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组数据:中国经济将继续减速

课题组预测,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还将一直持续。预计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9%,基本上能实现年初中央提出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的趋势仍将持续,2015年,预计GDP增长率将继续下降至7.37%。

物价方面,2014年CPI预计将上涨2.51%,略低于2013年。但是,在较快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压力之下,尽管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在下降中,CPI却将进一步上升至2.80%。课题组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的自然稳定增长率低于预期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当局持续进行微刺激,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有所上升。

其他反映经济“温度”的相关预测数据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将继续维持负增长,但降幅将继续收窄。2014年PPI预计为-1.53%,2015年降幅可能进一步收窄至-0.98%。对外贸易方面,2014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仅增长5.15%,比上年下降2.9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降至5.52%,比上年下降1.71个百分点。2015年外部经济加快复苏有可能促进中国进出口的恢复性增长。

一个建议:适度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课题组表示,过去三年,运用微刺激政策进行定向调控,力图将经济增长率稳定在7.5%以上,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思路。

然而,在课题组看来,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却是:中国经济步入了“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稳增长—小幅反弹—再度下滑”的周期循环中,而且政策实施成本越来越大,刺激时点不断提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却在不断递减。

课题组认为,这说明,短期的需求刺激只能用于熨平周期波动,不可能在经济的自然稳定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长期人为地抬高经济增长率。

课题组建议,在经济周期下行区间,应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适当下调预期经济增长率。

利用CQMM模型,课题组模拟了下调预期经济增长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如果将2012、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适当调整至7.2%左右,将引发一系列良性反应——一定程度上减缓超发货币的压力,降低为稳增长而扩大政府投资的压力,改善政府财政收支状况,降低政府债务负担和企业的债务杠杆率。更重要的是,模型计算结果还表明: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2%左右,也不会因此产生就业问题。

会上,我校还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结果,问卷共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16个问题,涉及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2014欧美经济形势、2014年下半年中国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等四大类,共有来自中国各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的93位经济学家参与该项调查。调查显示,68%的专家认为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绝大多数专家认为2014年欧美经济将呈现回暖态势,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乐观。

来自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天的发布会,并围绕我校发布的研究报告和“新发展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宣传部 李静)

●声 音:

尼尔斯•彼得•托马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执行副总裁):作为一个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拥有办事机构的出版集团,我们需要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和厦门大学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从事的这项研究非常重要。

作为一家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有责任把世界各地的学者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这是今天我们聚在这里举行发布会的原因,也是我们持续向全球出版厦大《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的原因之一。

◆背 后:

一个中心的凤凰涅槃

2014年九月,德国的海德堡正是金秋时节,海德堡大学附近的“哲学家小道”上,阳光染红的苹果压弯了枝头。

12日上午,在海德堡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总部四楼会议室里,我校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举行的“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秋季预测发布会”正在这里举行。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用流利的英语向来自德国、日本、新加坡的专家学者报告着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

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中国最为权威的宏观经济预测研究机构之一,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发布从厦门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走到欧洲。九年来,这个仅有十人的团队用智慧、勤奋和汗水逐渐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

今天,我们抛开专业的经济学名词,仅选择几个不为人所知的小故事,希望通过那些事和那些人,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这个隐藏在经济学院里的中心,更清晰地看见它的变化和成长。

故事一:曾一度不被看好

2005年初,一支由北大、人大、复旦、浙大、武大的著名学者及教育部社科司组成的教育部实地考核评审组“进驻”厦大,开始对我校申请设立的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两天的严格评审。

当时,中心拟推选主任为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李文溥教授。研究人员由经济学院相关领域的教师组成。

当时,由于培养模式与研究范式转轨等原因,我校经济学院的中老年教师中精通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几乎没有,年轻的学者虽然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但是在全国基本不为人知。

面对这样的一支队伍,专家们流露出了怀疑的眼神。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深一层的顾虑——这个立志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最好的智库的研究机构并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政治经济中心,而这恰恰是多年来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研究最致命的一点。

当时,有专家直截了当地问,“厦门是一个小岛,为什么你们要在这里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甚至还有专家婉转地建议,“其实,你们可以做一个更稳妥一点的项目”。

李文溥记得,校长朱崇实对专家们疑问的回答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既需要北京的专家发表言论影响决策,也需要一些学者进行相对超脱的学术研究。“在厦门这个小岛更容易安静地做学问,独立地进行判断,而北京的专家学者会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容易受到来自政府内部的各种消息影响。”

最终,评审组看到了厦大的优势和信心。2005年2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成为我校又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成立后,立即着手进行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QMM)的研制。一年后,中心开始运用CQMM进行宏观经济预测,每年两次对外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四年后,中心开始与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媒体之一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合作,联合发布预测报告;七年后,厦大《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由国际著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成为中国第一个定期连续向全球出版发行的英文版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

故事二: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

2010年8月,28岁的王燕武从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心工作。

对于中心开发的CQMM模型和基于这个模型所进行的预测报告,王燕武并不陌生,因为从博士阶段起,他便开始参与这个课题,从最基本的数据整理与处理做起,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熟悉CQMM模型结构及模型运算的全过程。

很快,工作的第三年,王燕武开始独立承担项目中数据处理,模型运行、运算和政策模拟计算部分。尽管感觉“压力山大”,但这种独立地从头到尾做一遍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说,“很多东西光看别人做,是永远学不会的。”

中心副主任龚敏承认,这正是中心倡导的给年轻人“压担子、引路子”的培养思路。她说,这个过程尽管很苦,但是年轻人会迅速成长。

王燕武的经历证实了龚敏的这句话。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王燕武通过参与模型预测研究,进而持续不断地关注和跟踪中国经济发展,使得他对中国经济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准的把握。2013年,他的题为“要素价格扭曲与结构失衡之间的关系”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王燕武说,通过参与这个项目,自己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发现有很多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现象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最近,随着中国从工业化时代逐步向服务经济时代过渡,他又开始思考“中国服务业在未来中国经济中的角色”这一问题。

王燕武的成长让61岁的李文溥常常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李文溥说,如果没有这个项目,“王燕武”们就是简单地从学校出来再到学校去的一个青年学者,缺乏把握现实经济问题的敏感。“但是,现在你看王燕武,在作为象牙塔里的学者从事学院派研究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对现实经济世界、经济政策分析的敏锐眼光。”

故事三:国际出版巨头找上门来

在经过多年的积淀后,这个致力于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圈内”开始有了一定的名气。

2012年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中国区经济与商业学科编辑柴宁应邀参加当年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新闻发布会。会后,柴宁直接找到李文溥,认为这份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报告已经相当成熟,提出要向全球出版这份预测报告英文版的想法。

一年后,想法变为现实:由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的厦大《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首发式在京举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向世界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当时,有消息说,该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学者的研究得到了国际权威学术出版机构的关注和认可。据称,这份报告也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中国区当年所出版图书中最受欢迎的一本。

时任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中国区执行编辑的尼尔斯•彼得•托马斯曾表示,之所以选择厦大的这一成果,外部大环境是全球读者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关注,而内部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他们想为读者呈现最精确的中国经济发展数据,并且想告诉大家,中国学者在宏观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是高水平并处于前沿的。

当然,与施普林格的合作仅是这个中心迈向国际的开端。李文溥内心明白,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是他希望,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能成为中国最好的智库和研究机构之一。“当国际上有人想来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候,会首先想到我们这个中心来。”

(宣传部 李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