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的经院老师】印象张亦春老师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5 点击数:

我人生履历中重要的铺写和积累的阶段均在厦门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厦门大学获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系厦门大学授予。厦门大学之于我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脑海中珍藏的关于厦门大学的记忆,不仅有热烈而青涩的青春年华、如同手足的同学深情、不能割舍的母校情结,更有深沉而厚重的师生情谊。自1978年春天入读厦大财金专业,迄今近40年过去了,有关厦大老师的人和事的记忆却从未褪色,历久弥新,他们一直是我从教、从政的榜样和动力。

我在校期间,张亦春老师是我们的任课教师,又是院系行政领导。特别是1987年,在洪文金老师仙逝后,张老师延揽我入师门,成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因此,张老师无疑是我所敬重的厦门大学师长中至为浓墨重彩的一位。

作为其门下学子,尽管笔拙,我仍然愿意以“印象张老师”作一素描,以抒学生对先生敬仰之情怀。

建设学科,不遗余力

张老师1983-1991年任财政金融系主任,1991—1996年任经济学院院长,1996年创办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并任所长至今。

1983年厦门大学金融系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金融学和财政学联合申请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获批,2001年金融学单独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上述两条轨迹,放在一个坐标系上,可以描述出张老师对学科的重要贡献。我们似乎又看到校园里张老师那瘦削、匆忙的身影,定格在几个镜头上。

镜头一:申请博士点时,张老师忙得上火牙疼,夜深了,张老师还在系里,一手捂着肿胀的腮帮,一手操作复印机,亲自赶制申报材料,令人感动莫名。

镜头二:学校迎接“211检查”时,张老师在学院上下仔细检查,腋下夹着公文包,一手夹着香烟,一手拿着烟灰缸,以防烟灰烟蒂掉落在已经打扫得纤尘不染的大楼里,其神色之严峻、形象之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镜头三:金融系80周年系庆时,年事已高的张老师,他斜倚着,微闭着双眼,一手是只剩下余烬的香烟滤嘴,一手是已然发烫的手机,亲自部署系庆的各项重要活动,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兄弟院校代表莅临或贺词贺电。张老师废寝忘食,以工作为乐,以学科建设为终身事业,令人敬佩不已。

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拨打过多少通长途电话,不知召开过多少次大会小会,不知读写过多少份文件表格,更不知经历过多少成功和失败的酸甜苦辣……张老师自1960年从本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留校至今,为学科建设奋斗、奉献,殚精竭虑,含辛茹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奖掖后学,提携晚进

从教五十余载,张老师培养的本科学生不计其数,硕士生111人,博士生86人,现在还有在学博士生十余人。每一位学生都和张老师有着真挚的感情,甚至是抱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因为先生热爱学生,奖掖后学,提携晚进,竭尽全力,从不计得失,不图回报。

张老师热爱学生的情怀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也不是我等晚辈出于敬佩就可以轻易学得来的。因为不管是入学、就业、婚嫁、升迁,还是有什么困难,学生们若求助于张老师,他都“来者不拒”。有时候,求助的是学生,有时候,求助的是学生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的学生,或者关系更远者,他都然能以极大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去为人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去为人锦上添花,成人之美。更神奇的是,张老师帮人还总是能成事。我曾经对此非常困惑不解。然而和张老师接触的时间长了,看见张老师经手的“案子”多了,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张老师帮的人多了,其中很多人回过头来也帮张老师帮人。先生所为大概就是“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现实版吧。

当然,张老师奖掖后学、提携晚进实际上也是他建设学科的“手段”,这才使他如此“神勇”——为青年教师写推荐函、争取课题、介绍出版社、安排岗位、申报职称……张老师几乎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其热情和执着,甚至超过当事人。

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莞尔。镜头回放至1982年底,当时我在厦门大学读硕士。忽然听说张老师在四下为我张罗“厦门对象”,以留住我这“宝贵的”师资生源。无奈我只好主动“坦白交代”我的男朋友系何方人氏,事情才得以“平息”(当时年轻人谈恋爱不像现在这样引以为荣而“招摇过市”,通常是如“地下工作者”一般“潜伏”)。

由于张老师的热心,学生们和先生之间发生的这类“趣事”实在是不胜枚举,留给学生们许多温馨的回忆。

与时俱进,学而不倦

张老师的电子邮件经常在凌晨发出,作为张老师的学生,被先生的“夜半铃声”闹醒也没什么稀奇,因为他老人家就如同“80后”、“90后”们般习惯“昼伏夜出”。让我们讶异的不单单是先生的精力如年轻人一样充沛,还有他与时俱进的“潮人”本领。改革开放之初,张老师才从行政转教学,但他很快以其热力四射的激情、风趣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的案例教学,还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上抑扬顿挫的“福州普通话”,在教学风格上独树一帜而广受学生欢迎。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推进一日千里,中国金融学科的知识体系推陈出新,金融实践更是日新月异,张老师无论是对“银行是一门大学问”、“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论论证,还是对股票市场、证券交易、独立董事这些改革开放后全新的实践,都身体力行,神游其中。以张老师为总召集人的九院校共同承担的教育部重点项目——“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老师一直活跃在国内外金融领域,他是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亚洲太平洋地区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顾问、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河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还担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天证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务。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张老师获得无数荣誉,其中有全国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称号、香港科学院荣誉博士等, 2001年和2005年他两次荣获厦门大学教师最高奖——南强奖一等奖,2011年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2013年荣获刘鸿儒教育基金会“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为带动全系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张老师设立了“张亦春奖教奖学金”,以资鼓励厦门大学金融系在职在岗的教职员工,以及本系各类研究生和在校本科生为金融学科发展奉献心力。

张老师为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和厦门大学金融学科的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厦门大学金融学科一直跻身于国内高校金融学科前列,师资队伍阵容强大,这里凝聚着张老师的功劳和苦劳。正是先生作为学术总带头人,多年来带领着金融团队的老中青,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以将厦大金融学科的成就发扬光大为己任,团结拼搏、努力耕耘的结果。先生是厦门大学金融学科的“大树”,以其浓浓的树荫荫蔽着莘莘学子,实至名归。

(江曙霞)

作者简介:

江曙霞,女,1955年生,1978—1984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1993年在职就读于厦门大学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本文转自《我的厦大老师》一书,林东伟主编、詹心丽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