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王今朝教授应邀到访经济学科,为两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重新思考比较优势理论”的讲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带来对传统理论的新思考。讲座由经济学院王艺明教授主持。
王今朝教授首先回答了比较优势理论是如何提出的,以及比较优势是如何成为经典,是否可以被信赖等问题。从传统的比较优势推导到基于数理逻辑结构的新比较优势理论,最后得出一个新结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今朝教授认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都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实践。
接下来,王今朝教授为我们介绍了19世纪的比较优势理论和20世纪的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李嘉图基于英国和葡萄牙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绝大多数中西方学者却忽视了李嘉图提出这个理论的国家条件和历史背景,正是这个条件和背景对于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产生了巨大的限制作用。这就像西方人根据西方实际提出市场经济理论,因此只对他们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适用性一样。李嘉图本人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用如下的价格比较公式来定义李嘉图比较优势概念:
其中,下标表示国家,上标表示商品,P表示商品价格。公式中的这四个价格数字被萨缪尔森称为四个魔幻数字。如果公式成立,则第一个国家就在第一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第二种商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第二个国家在第二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第一种商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然而,萨缪尔森2004年的研究却推翻了自己原本的观点。他考虑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没有考虑的问题。这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仅涉及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的问题,也涉及安排一个怎样的国际贸易制度框架问题。从比较优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兴起和所受质疑看,无论是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当代西方人做普适化理解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都失去了李嘉图本人以国家特性、历史特性风味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
随后,王今朝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基于数理逻辑结构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贸易实践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发现在价格高低作为消费者主要考虑变量的国际贸易中,是绝对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格局;在质量好坏作为“消费者”(包括机器)主要考虑变量的国际贸易中,是逆绝对优势决定贸易格局。
最后,王今朝教授和在场的学生对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环境中的运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给在座的广大师生带来全新的思考角度,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WISE 2016MA 华汉军 经济学院 刘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