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应邀造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下午作客中心双周Seminar,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研究”的学术论文报告。本次报告为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第四讲,除中心师生悉数出席外,还吸引了不少经济学院师生及其他院系师生旁听,经济楼A501会议室座无虚席。本次Seminar由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陈彦斌教授由当前宏观经济局势切入,指出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业界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称货币数量论既已失效、不用担心宽松政策会引发过度通胀,完全可以通过全面货币宽松提振当前的经济。陈彦斌教授由此生发,剖析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货币数量论在中国失效的背景、机制、内在逻辑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陈彦斌教授指出,货币数量论在中国长期处于失效的状态,被麦金农称为“中国货币之谜”。但实际上,货币数量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失效的内在原因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2008年之前,货币数量论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先后有经济货币化、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等,自金融危机以来,上述原因已不足以解释货币数量论失效。从纵向上看,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数量论失效与历史上的失效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横向上看,其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内在机制也有差异。如果说美国的货币数量论失效是“传导机制失效型”的,那中国的货币数量论失效可谓是“货币流失型”的。

那么,货币去哪儿了呢?陈彦斌教授指出,新时期我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同时伴随着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上升。据此,他在Samuelson-Diamond-Tirole 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房地产部门、刻画了地方政府债务,并借鉴 Cooley and Hansen(1989)的 CIA 约束,引入主要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两期存活的代表性家庭在青年期储蓄、以现金购房,在老年期变现财产、消费积蓄,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地方政府则从居民和房企手中获取税收和土地出让金。
进一步确定效用与生产函数,以及校准参数后,陈彦斌教授的模拟结果发现,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解释货币数量论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会引起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从而加剧货币数量论失效。究其原因,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刺激总投资上升,从而拉低利率,这在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情况下,加大了房产作为投资品的吸引力。房地产泡沫膨胀进一步增强了家庭和政府的货币持有意愿,货币因此沉淀,最终导致货币数量论失效。
那么,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局面是否会改变呢?陈彦斌教授亦对此作了模拟,发现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尽管房市萧条,投资总体仍会上升,从而能够有效激活存量。地方政府则因为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而无法进行债务扩张。据此,陈彦斌教授提出:货币数量论的失效并非永久性的,因此不能只以宽松货币政策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当前的结构性(定向)货币政策亦无助于调结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恢复经济增长。
陈彦斌教授的研究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会中与会后,听众不时提问,与陈彦斌教授随时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氛围十分活跃。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吴华坤 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