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举行双周Seminar本学期第10讲,中心博士生武晓利围绕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题为“微观主体行为变迁与宏观消费率的变化分析”的汇报。中心青年教师王燕武主持了本次Seminar。
武晓利指出,按支出法核算的GDP统计,中国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在50%的水平,但是20余年来逐步下降,成为各界关注的疑难问题之一。在世界189个国家按购买力平价以及可比价(2005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排序中,2010中国人均GDP已达到7129美元,列第98位;但居民消费率为35.26%,仅列第179位。尽管东亚发达经济体在其人均实际GDP达到10000美元之前,都表现出了经济高增长与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特征,然而中国消费率下降的幅度之大以及消费率水平之低,却具有这一共同趋势难以解释的特征。
针对这一问题,武晓利在经典经济理论、现实经济现象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炼了家庭的微观经济特征,并进一步据此构建DSGE模型,对微观主体行为变迁的内在逻辑及财政政策的外生影响进行了讨论。引入微观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信贷约束和习惯形成,得出:即便不存在将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消费习惯形成特征的存在也会降低消费率;习惯形成特征会强化信贷约束降低消费率的影响;且消费习惯形成特征越强,居民消费率水平就越低。
在此基础上引入政府部门,考察财政行为的外生影响,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冲击和信贷约束的存在,会导致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储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资本利得税率、降低劳动所得税率或者提高企业生产税率,会导致收入冲击临界点提高,储蓄率下降,消费率提高;其他条件不变时,调整税收政策会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居民的储蓄率和消费率,而不确定性和信贷约束会弱化税收政策对居民储蓄率、消费率的影响。如果减弱不确定性和信贷约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税收政策的有效性将提高。最后,武晓利利用上述DSGE模型进行了实证模拟,考察了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
汇报过程中,在场师生均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建议,讨论氛围十分活跃。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