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双周Seminar本学期第二讲在经济楼A501举行,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作了题为“经济特区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转轨”的报告,中心师生悉数出席外,还吸引不少校内校外人员参加。Seminar由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以近日参加的一次关于朝鲜经济改革的学术研讨会为引,李文溥教授先介绍了朝鲜近年来的经济革新尝试,包括新近设立的多个经济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情况,再由此延伸到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历程。李文溥教授表示,1976年,“文革”结束之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此后,起源于安徽凤阳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兴办于1979年1月的经济特区,则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初衷并不在于推动市场化改革,而在于引进外资及外国管理经验、利用国内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创汇,但却在不意间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飞地。特区的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高速发展与内地继续实行计划经济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对计划经济的传统思路造成了巨大冲击,亦引起了相当争议,这一争议直至邓小平1984年明确表态后才告平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通过14个沿海城市及随后多层次的推广特区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道路。
李文溥教授总结道,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坚持旧体制的保守力量和既得利益集团往往在初期具有比体制内改革者更为强大的力量,因此,单一的体制内改革,常常因受阻而夭折,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体制外市场力量则有利于克服体制内对改革的抵制,释放开放及改革红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加入WTO并非中国对外开放的终点,在TTIP、TTP为代表的新一轮服务贸易自由化浪潮中,中国再度面临着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目前以上海自贸实验园区为代表的新一轮改革,其目的和意义不在于园区内的改革,而在于在改革试验的基础上,将成功的经验向全国推而广之,使全国成为世界范围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部分。目前在上海自贸实验园区进行的许多改革,其实现在就可以在园区外大胆推行,各地应该根据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率先对境内市场主体实行负面清单及监管而非审批为主的新型管理,为各类市场主体释放新的投资空间,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改革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李文溥教授认为:大胆、积极地参与世界范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将如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的第三次对外开放浪潮;在此背景下,审视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指导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文溥教授的报告脉络清晰、逻辑严谨、阐幽发微,立足于经济史而能点明新的内涵,令与会师生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