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双周Seminar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第三讲在经济楼A501如期召开,中心青年教师王燕武基于自己最近的研究作了题为“中国服务业城市共同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报告。中心教师陈贵富组织并主持了此次Seminar。

王燕武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异于世界普遍发展趋势的服务业占比偏低现象切入,指出即使在充分考虑了统计等因素之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相当的滞后。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分析,有学者从技术效率角度进行剖析,也有学者从产业互动的角度进行探讨,王燕武的研究则试图从新经济地理学集聚的角度入手,对该问题作出自己的解读。
从集聚的视角,城市规模的扩张可能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应,已有研究对此莫衷一是。针对已有研究留有的余地,王燕武试图从以下角度进行改进。首先,他对目标行业的划分进行了讨论,指出在行业变迁迅速的情况下,划分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存在人为的割裂;其次,他针对已有研究对集聚的测度存在的不足,引入了Ellison and Glaeser的关联集聚计算方式;第三,为了消除可能的遗漏变量,他控制了城市服务业结构、工业发展状况等城市禀赋的区别。
基于上述改进,王燕武采用了全国600余万家服务业企业微观数据,对中国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进行了估算;随后采用全国288个地级市数据,基于分层的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力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中国城市的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偏低,而东部城市、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等确实比其他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和协同集聚水平,说明更高的城市发育程度确实与服务业的集聚具有一定关联。而实证估计产生了一些违背直觉的结果,则引起了在座师生对模型设定、数据特征及经济解释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