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张兴祥、洪永淼合作论文被《新华文摘》(数字版)全文转载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6 点击数:

厦大经济学科张兴祥副教授、洪永淼教授发表在《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的合作论文《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特征和理论演进——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被《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16期全文转载,并作为当期封面文章推介。

该文考察了“社会主义”一词的语用情况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指称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后期提出的新见解,以及列宁的理论突破与演进。

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在概念指称上的差异不是根本性的,他们的理论分野才是关键。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阐述了两个不同逻辑起点的社会主义,或者说,他们提供了两个不同版本的社会主义:前者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后者则诞生于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非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论”和“条件论”的不同见解,正是基于上述不同逻辑起点得出的论断。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认为只能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让社会主义回到合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逻辑起点,这一理论上的突破,时至今日仍有启示意义。

纵观一个多世纪来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社会主义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当时的认识水平上,如何系统、准确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仍有待于我们的实践探讨,不断拓展、丰富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经济学院 何永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