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经贸系多位师生荣获第二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13 点击数:

近日,第二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多位师生荣获该项奖励,分别是:陈雯教授与其指导的2013级博士毕业生苗双有合作发表在《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的论文《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选择》获得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彭水军教授与其指导的2014级博士毕业生袁凯华、2013级博士毕业生韦韬合作发表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9期的论文《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事实与解释》获得优秀论文奖三等奖;陈勇兵教授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吕越副教授、黄艳希博士生合作的论文《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影响与机制分析》(《世界经济》2017年第7期)也获得优秀论文奖三等奖。此外,经济学院国经贸系2014级博士毕业生袁凯华(指导老师:彭水军教授)获得学术鼓励奖。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选择》一文在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下,构建了贸易自由化下中间品进口与企业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入世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应用高技术。进一步考虑企业生产率差异性时,发现这种促进作用与企业的初始生产率水平有关,仅仅显著促进中等生产率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另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最弱。

《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事实与解释》一文基于MRIO模型的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结构分解分析发现:如果考虑中国贸易的二元结构,则制造业服务化悖论并不存在,1995~2011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增加值占比由33.54%上升至33.74%,上升幅度很小,但国内服务增加值对于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快速提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呈现出“以国内服务替代国外服务”的趋势;从不同贸易方式来看,制造业加工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较低但其提升幅度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出口;市场分割弱化了国内产业关联、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服务部门增加值系数下降,以及来自于亚太地区出口市场的低端俘获,这些都是抑制一般贸易出口的国内服务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影响与机制分析》一文采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以及2001-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改善效应。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有效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且全球价值链嵌入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改进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会通过中间品效应、大市场效应以及竞争效应改善其生产率。经验研究结论支持了上述3个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改善机制,但随着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缩短,上述3个机制的改善效应会逐渐消失或减弱,从而可能面临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此外,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在国有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中不显著。

近三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评选活动中,经济学院国经贸系师生均积极参与奖项申报,多项优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彭水军、张少军教授已经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且在第十九届、第二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公布的学术鼓励奖中,均有经济学院国经贸系培养的博士生获得奖励。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是中国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两个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最高学术研究奖,是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杰出学者、著名实业家安子介先生于1991年设立,并被教育部确定的部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经济学院科研部 刘晨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