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圆满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2 点击数:

5月10日,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论坛由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主办,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承办。论坛聚焦“教育强国目标下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与产教深度融合”主题,吸引来自全国近12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10余名嘉宾代表参会。该论坛为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建院二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开幕式

10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厦门大学经济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欧阳高亮主持。


吴超鹏在致辞中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高校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新路径。厦门大学积极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科交叉模式推进数字经济及相关课程和专业建设。去年获批的厦门大学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平台,构建理论基础、数字分析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兼具理论深度和技术广度的综合性数字经济人才。期待嘉宾们在本次会议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构建新时代数字经济教育新格局,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刘守英在致辞中代表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承办本届教育发展论坛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数字经济专硕教育正面临重大使命与挑战。首先,数字经济专硕的使命已超越专业学位本身,涉及整个经济学教育的改革。随着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经济学知识体系需重构,基础科学底座从数学转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经济学作为知识出口,需重塑新型知识体系。其次,当前数字经济专硕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刘守英传达了教育部有关专硕教育改革精神,指出应注重实践导向,专硕培养应以实践探索为核心,评价体系需多元且注重实践价值与应用能力。他强调,未来数字经济专硕教育应将质量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人才培养。数字经济教指委将开展学位授权点审核、教育发展调研、核心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举办案例大赛等会议活动,推动数字经济专硕人才培养体系发展。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由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小平主持。


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原一级巡视员王建伟带来题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实践及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王建伟提出引导制造企业聚焦“坚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塑造数字经济时代新优势”这一主线,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中心”的两类能力,推行“以战略变革为指引,以组织变革为基础,以业务变革为路径”的三大变革,注重“以设备上云为突破点,模式创新为牛鼻子,行业应用为试验田,园区赋能为主战场”的四种场景,把握“单点突破、局部优化、集成应用、平台支撑和生态协同”的五个阶段。对于数字化人才培养,王建伟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加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相关师资。


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黄群慧带来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报告。黄群慧基于新型工业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任务,提出强化“以网强算”战略和强化“智能母工厂”建设的观点。算力是人工智能基础,黄群慧建议将算力纳入新质生产力布局,实现“以网强算”。为适应当前国际局势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现状,黄群慧主张将核心竞争力技术留于本国作为“智能母工厂”,在世界范围内复制工厂。


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带来题为“数智化转型的趋势与路径”的报告。单志广认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基于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业务流程重塑、重构、再造和重组的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要综合利用“互联网+”的流量驱动效应,“大数据+”的数据驱动效应,“移动通信+”的效率驱动效应,“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效应,“区块链+”的可信驱动效应,推进数字化转型向网联、物联、数联、智联深度发展。人工智能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大模型将深刻改变未来数字化发展的底层逻辑,重构传统数字化应用场景。区块链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将促进新一代分布式公共IT系统和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支撑数据要素可信流通和价值化。


原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理工学部主任刘兰娟带来题为“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培养案例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的报告。刘兰娟认为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培养应基于经济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探索“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凸显产业与教育相融合。为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时间差”这一痛点问题,刘兰娟主张应用案例教学推动数字经济专业硕士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政策有支撑、资源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数字经济案例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春超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发展与就业格局重塑”的报告。在“就业优先”战略指导下,王春超详细解读了人工智能发展与就业格局,研究发现AI对中国就业数量影响由正影响向负影响转变,AI岗位需求向西部扩张,当前AI相关专业供需缺口较大,AI行业人才跨行业流动明显。总体来说,AI对中国就业质量影响是正向的,但存在负向转变的趋势,王春超认为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方向上还需要更清晰的认识。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丽华带来题为“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的现状、机遇和挑战”的报告。黄丽华认为目前中国数据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需方呈现出显著的需求分层特征,需要依靠制度引领和政策支持,通过“半自然”演化进入关键发展时期。当前一体化数据市场面临认知不足、制度性障碍、数据市场机制缺失,市场流通技术瓶颈等四大挑战,为解决相关问题,黄丽华主张在基础理论、数据市场机制、数据产权经济学和数据流通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由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健红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申明浩教授在题为“融合创新,育才兴贸:数字经济时代国际化数字人才培养的广外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全国唯一连续39年参与广交会的高校,依托学科条件、成果,在数字经济时代国际化数字人才培养中通过产教融合、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探索出的特色培养路径。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阿里巴巴集团顾问高红冰分享了“产教融合2.0”下数字经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梳理产业变革脉络,高红冰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学科、技术底层逻辑颠覆,产教融合面临课程体系滞后、高校实践资源与产业需求脱节、当下开展的产教融合虚大于实等挑战,并介绍了阿里产教融合实践,提出应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研究和服务平台,形成产业、研究、高校三角合作赋能共创关系,深化改革建三方激励机制,促“产教融合2.0”模式做实落地。


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小平聚焦“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的教研转型”,提出产业深度融合是时代趋势与政策要求,数字时代大学的功能正出现深刻转变,经济学的教研、人才培养等面临经济学理论重构、培养能力与产业需求匹配、生态协同等转型的必要。李小平还探讨了经济学专硕培养体系的转型,包括培养目标、目标体系维度修订、课程体系改造及强化保障措施等,强调自主创新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静华分享了“数字经济下产教融合驱动的案例研究行与思”。她指出,案例研究能更好地认知前沿实践,归纳提炼创新,适合挖掘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现象,其探索性、实践性和生动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产教研的融合。此外,她介绍了案例研究的三部曲,包括企业调研、形成洞见和写作发表,并阐述了案例研究在深度访谈、理论创新、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要点。


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厦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蔡熙乾分享了题为“数智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他提到,数字经济是国家战略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顺应社会变化、引领未来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进程与快速迭代的社会需求适配难题,提出从优化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反馈机制等方面推进改革。他介绍了厦门大学通过 AI 赋能、推动学科交叉等方式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探索。


圆桌论坛

10日下午,四个圆桌论坛在经济楼同步进行,分别聚焦数智技术重塑高等教育范式、产教融合助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因地制宜打造数字经济人才特色化培养。



“数智技术重塑高等教育范式”论坛由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龙炳主持。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曹二保,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新轩,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志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敦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凯杰,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沈立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楚仁,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卫红,宁波大学商学院经济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徐群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仁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张磊,福建理工大学互联网经贸学院党委书记庄伟卿等在会上分享了各自观点。  



 “产教融合助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论坛由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委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严兵主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助理、专硕教育中心主任陈斯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数字经济专硕项目主任程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树全,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金炜博,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成龙,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邰秀军,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齐行祥,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洪梅,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数智技术教研室主任陈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系主任周强等在会上分享了观点。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三希主持。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专硕负责人丛建辉,北京大学数字经济硕士专业主任李博,中央民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成明,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富华,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刘玉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瑛,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岭,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数字经济项目学术主任王贤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系主任吴应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张宏岩等在论坛中进行了交流。



“因地制宜打造数字经济人才特色化培养”论坛由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薛涧坡主持。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程晓林,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杜群阳,哈尔滨商业大学数字经济与商务智能实验室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朝亮,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康文峰,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副院长刘军,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毛中明,南昌航空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舒长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微微,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余谦等,在会上围绕主题做了分享。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教育发展论坛在各圆桌论坛的热烈交流与探讨中圆满落幕。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旨在通过此次论坛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推动各高校深化数字经济专硕培养机制改革,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数字中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经济学院  何永芳 龚萍萍 陈妮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