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三届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厦大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2 点击数:

9月20日,第三届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财政学优势学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联合承办。

20日上午,开幕式在厦门大学经济楼N303隆重举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艺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贞发主持。


王艺明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厦大经济学科对各位嘉宾和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提到,财政学研究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而青年学者作为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更是财政学科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本届论坛是前两届论坛学术成果的传承和延续,为青年学者搭建了思想碰撞、成果交流的平台,希望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为财政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汪德华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论坛始终以推动财政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并形成“多方联办、每年一届”的运作机制。他提到,本届论坛投稿量显著增长,吸引众多高校青年学者的参与,同时得到了资深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多家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期待论坛能进一步凝聚青年学者的智慧力量,为更多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平等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财政学科领域的青年人才成长与学术创新。


主旨演讲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斌发表题为“促进中国财政经济稳定发展的超常规应对方略”的演讲。杨教授提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国外层面上,美国关税封堵,影响了我国企业正常运营;国内层面上,近年来税收收入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弹性逐年下降,政府债务压力明显,同时存在三大养老保险体系基金缺口严重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杨教授提出了超常规应对方略:一是全面强有力地促进人口增长由负转正,例如给予生育家庭财政补贴等。二是推动中心城市房地产复苏。杨教授指出,中国房地产供需存在地区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人们对住房面积和品质的需求会不断提高,中国中心城市房地产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三是落实宪法全民所有制规定,形成共同财政模式,建立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共同分享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郭克莎发表题为“宏观经济长期走势和宏观调控改革创新”的演讲。他指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已突破短期波动模式,呈现出长期性、阶段性的趋势和问题。他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认识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长期性特点;二是回顾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改革创新的变化;三是关注经济运行矛盾转化和调控政策重点调整;四是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改革创新的思考;五是发挥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综合作用和带动效应。

他强调,人口负增长、外需持续收缩、需求与预期转弱相互强化、通缩预期上升以及体制机制性产能过剩等多重压力交织,正深刻制约内需扩大与经济复苏进程。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要求,他提出应革新传统宏观调控范式,强化长期视角与战略统筹,注重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并善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优化债务结构、支持长期发展。


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主旨报告后,举行本届论坛优秀论文颁奖仪式。颁奖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主持。

谢贞发、霍文希的论文《取消事前税务备案、征纳关系重塑与企业实际税负》;钟尧、李佶冬、崔小勇的论文《中国企业纳税规模分布和超级明星企业的有效税率》;程可为、林德秦、王照进、张莉、范子英的论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集团化与债务风险扩散》;李永友、沈睿诚、田磊的论文《市场信心与财政支出乘数状态依赖》;石绍宾、陈飞的论文《种豆得豆还是育苗成林?——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的跨代经济效应》荣获第三届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由《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研究员王振霞主持,并由四位4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作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带来题为“中国微观增值税税负的度量:基于报表数据的估算误差及改进思路”的报告。刘教授指出,当前中国财政学面临着财税问题与研究选题不匹配的研究现状,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数据驱动选题,构建统一口径的财政数据库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刘教授提到,2012年之后宏观税负持续下行,微观税负成为学者普遍关注的领域。但微观税收研究面临 “数据可得性差” 的关键瓶颈,因此数据相对易得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刘教授还提到目前常用的增值税计量方法——教育费附加法存在误差:该方法未考虑出口环节的特殊影响,导致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被错误计入教育费附加核算范围。基于此,刘教授认为通过总税负倒推法能够更好地度量上市公司增值税税负。在企业所得税税负度量方面,刘教授进一步指出核心问题在于 “税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高新企业研发扣除减免税额比例过高。他认为这一差异可以借助现金流量表来间接修正,从而获得更准确的企业所得税税负计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田彬彬带来题为“资格、机会成本与税收威慑”的报告。田教授指出,根据历史经验以及各国实践,税收征管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局限的问题,构建威慑体系是实现高效税收征管的重要方式,而罚款是该体系的主要手段。但实践发现,罚款手段存在着边际威慑力递减、未考虑逃税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执行困难等不足。

田教授认为,资格限制因“凸显性更强、间接成本更高”,成为改进威慑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为此进行了制度实践——联合惩戒,即将逃税行为与部分市场准入挂钩,以增加资格限制和名誉损失。田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中国联合惩戒的制度实践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联合惩戒具有持续负面影响,对更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威慑力更强,但是对资金规模更大的企业约束性不及预期。基于此,田教授提出了改进措施:一是完善惩戒限制;二是关注惩戒引发的不公平现象,采取差异化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席鹏辉带来题为“理解和应对财政紧平衡:基于税源视角”的报告。席老师首先系统分析了我国财政紧平衡状态的成因与应对路径。他指出,当前财政运行面临减收增支压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持续低于经济增速,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进一步加剧收支矛盾。现有研究多从财政体制调整、政策效应或经济波动等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但均未能充分阐释宏观税负持续走低与“GDP增长而税收不增”的结构性背离。

通过对税源结构的深入剖析,发现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重点税源税收贡献显著下降,而数字经济等新兴行业尚未形成有效税收替代,导致可税GDP与统计GDP产生结构性差异。同时,基层财政对重点税源依赖度高,区域和行业集中度显著,叠加一次性税源不可持续带来的收支错配,进一步加剧了财政脆弱性。为缓解紧平衡压力,席老师建议从收支两端协同发力,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平稳过渡、完善新兴行业税收征管,也需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并健全转移支付机制,系统提升财政可持续性和统筹保障能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志华带来题“承诺的力量:‘退平台’公告、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与城投债风险溢价”的报告。魏教授指出,在中央持续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城投企业公开退出平台名单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信号功能,可作为观察其市场化承诺的有效线索。

研究发现,“退平台”公告显著降低了相关城投债的风险溢价,其核心原因并非是政府隐性担保预期的强化,而是市场对融资平台风险的重新定价。进一步分析表明,发布公告后企业表现出债务结构优化、政府项目依赖度下降、主营业务市场化水平提升等特征,反映出实质性转型行为。同时,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监管压力较大的地区与时段,这一效应尤为显著,体现出市场与政府双向治理对承诺可信性的强化作用。魏教授认为,融资平台的成功转型既需要企业切实推进业务改革,也依赖于市场对其转型承诺的认可。


分论坛


本届论坛还设置了9场分论坛,青年学者们分别就财税政策与宏观经济、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与企业行为、地方财政与地方债务、预算治理与政府行为、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政府间财政关系等重要议题开展论文汇报。每场分论坛均有来自国内知名院校和经济学期刊的专家学者进行评议,青年学者们充分展示了研究成果,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至此,第三届财政学青年学者论坛圆满闭幕。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213篇,最终入选参会论文45篇。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30余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经济学科 刘菁蕾 钟思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