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财政学研究”研讨会在厦大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6 点击数:

10月25日,首届“社会科学视野下的财政学研究”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经济楼举行。

会议鼓励学者突破传统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视角,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近40所高校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2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厦大经济楼举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颖刚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邢丽研究员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谢贞发教授主持。


周颖刚致辞

周颖刚教授向来宾介绍了厦大经济学科百年积淀。财政学作为厦大的重要传统优势学科,培养了大批各界优秀人才。发言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学需要融合多学科角度,从更广阔的社会科学视野和更多元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探讨。厦大经济学科也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进一步为中国财政学发展、为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邢丽致辞

邢丽研究员提出,财政不应仅被视为经济问题,需跳出经济框架,实现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财政研究应拓宽视野、丰富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更好服务实践。邢丽表示,学术期刊需发挥桥梁与引领作用,鼓励跨学科研究,相关刊物也应优化办刊、推动财政理论创新。此次会议是跨学科研究的尝试,期待为财政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助力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谢贞发主持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包含主旨演讲和分论坛环节。共有8位学界知名专家受邀作主题报告;在十个分论坛中,共有75项成果被分享和点评讨论。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邢丽研究员、北京大学和辽宁大学刘剑文教授、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浙江大学赵鼎新教授、复旦大学唐世平教授、厦门大学杨斌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蔡昌教授依次带来精彩主旨报告。该环节由厦门大学刘晔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陈龙研究员主持。


龙登高:近世公共品供给的多元融资——官督洋办、民办与官督商办

龙登高教授从中国经济史的视角出发,系统界定并对比了近世公共品供给的三种模式。首先是官督民办,该模式是由政府发起并提供法律背书及少量资金支持,民间组织募资和主事,资金主要来源于募捐和县官首捐垂范。其次是官督商办,该模式是由政府出面成立,买办出资和管理,在性质上属于混合所有制度的股份制国有企业。最后是官督洋办,该模式的特征是:聘请洋总“工程司”全面主管各项业务,外国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经费由海关附加税以及基于该税发行的公债提供,并通过现代经营模式经营。通过比较,龙登高教授进一步提炼出关键制度启示:(1)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博弈,可能形成良治;(2)向各利益相关方负责,通常形成公开透明的机构治理。相反,某一方的强控制,从长远和持续性来看通常不能带来良好的治理。该研究不仅梳理了历史上的治理实验,也为理解当代国企治理困境、推动央企绩效改革,提供了深具“以史为鉴”价值的制度参照。


邢丽:新形势下税收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内在逻辑和政策重点

邢丽研究员系统阐释了新形势下税收政策推动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方向。她指出,税收制度应服务于国内大循环从“做大”向“做强”迈进的需要,增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并适应其底层逻辑的变化。在政策重点方面,她提出四大方向:激发投资与消费,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提升循环质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制度基础;激励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强化,增强循环的自主性与完备性。此外,邢丽研究员强调,税收政策在促进国内大循环过程中需统筹处理好五对重要关系,分别是税收支持与财政可持续性、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供给侧优化与需求侧扩大、国内大循环做强与国际循环畅通,以及各类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该研究为构建新形势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路径参考。


刘剑文:系统观念导向下“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制度的展望

刘剑文教授围绕“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改革方向展开系统论述。他指出,当前财政制度建设的关键难点集中于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财政收支体系,应引入系统观念,从制度体系、内在机理与目标定位三方面协同推进改革。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论,系统观念对财政制度建设提出两方面新要求:一是构建整体性制度框架,二是强化问题导向的机制设计。基于此,刘剑文教授提出“十五五”时期财政制度系统推进的三个维度:第一,内部补强:健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优化税制结构,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畅通财政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第二,外部联动:以系统思维推动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构建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第三,程序保障:注重制度创设与动态优化相结合,保障财政制度在实施中持续改进与效能提升。该框架为“十五五”时期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陈振明:范式迭代、知识融合与科学统一: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

陈振明教授从“智能时代来临”“人机共生新图景”“科研范式迭代”“迈向科学统一”四个方面论述了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及其前景。他指出,AI技术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创人机共生的新图景;也引发科学研究范式转变和迭代,加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在他看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AI已从技术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人机协同或人机共生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与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随着“AI for Science”(“AI4S”)和“AI for Social Science”(AI4SS)等新范式的兴起,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主体、范围、主题和方法以及知识图景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方兴未艾的 “融合科学”“开放科学”“AI for Science”的科学实践运动,大大加速了人类知识融合与科学统一的进程。陈振明教授强调,研究范式转变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当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两大基本方向,社会科学研究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点,必须主动拥抱科学研究新范式新方法,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转型。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方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我在麦吉尔大学一堂课上的思考

赵鼎新教授结合教学与跨学科研究经历,深入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现实路径。首先,赵鼎新以财政学与社会运动理论为例,反思了西方主流研究范式的局限,指出美国社会科学所隐含的本体论即实用主义哲学,侧重中间变量(如符号互动、组织网络与话语策略),却常忽略宏观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背景,导致理论解释力不足。进一步地,赵鼎新批判了这种“片面深刻”的倾向,强调研究应回归对“大结构”与系统性不公正的关怀。在此基础上,赵鼎新提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财政学及社会科学应立足于本国国情,融合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既强调国家能力又重视社会公正的、建立在孔子“正名”思想基础之上的“结构-功能”理论,而非简单套用西方范式。赵鼎新创新性地将本体论与认识论思考融入具体学科反思,倡导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基于中国现实的理论路径,既反思了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也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与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唐世平:国际政治的新图景和全球南方的经济发展

唐世平教授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系统阐述了全球格局变迁的核心动力与发展研究的新方向。唐世平指出,国际竞争是驱动国家财政与经济变革的根本动力,强调全球南方国家的核心关切是脱贫与发展,其国家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低成本新技术正为南方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发展赋能。在分析中美竞争时,唐世平揭示了其历史独特性:中国是首个在经济总量上逼近美国的非西方、不受强国话语权控制的大国,并已形成与全球南方贸易量超越发达国家的全新格局,标志着全球经济中心的深刻转变。基于以上基础,唐世平指出,当前研究过度“中国中心化”,缺乏真正的全球视野,难以支撑中国赢得全球南方的战略竞争。对此他提出中国知识界,尤其是经济学研究,必须进行重大改革,进而呼吁中国学界应将更多研究资源投向全球南方,推动知识生产去西方中心化,并改革仅仅聚焦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学术目光,构建服务于发展实践的新经济学。


杨斌:再论共同财政

杨斌教授系统阐述了“共同财政”作为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首先,杨斌明确了“共同财政”模式,强调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休戚与共的“共同”经济关系,并通过阐释该模式三大“共同”内涵详述共同财政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性。其次,杨斌教授指出,财政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共同分享职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实现全民所有制的基础机制。最后,针对当前全民所有制在实践中被虚化、国有资产收益未能有效惠及全民的困境,杨斌提出了针对性化解机制:推动立法明确全民所有权、建立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价值收益统计核算制度改革会计制度、建立国有资产流失和成本控制系统、重构薪酬与人力资本制度。杨斌教授将“共同”理念系统化地融入财政理论框架,并设计了兼具哲学基础与技术可行性的改革方案,为构建彰显社会主义特色的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方向。


蔡昌: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新业态税制优化

蔡昌教授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新业态为税收治理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基于价值创造的税制优化路径。蔡昌指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业态具有独特的价值创造逻辑,乘数效应和网络效应等产生的价值创造新特征使得传统税制难以适配,导致实质贡献和税收贡献显著不匹配引起的税收征管困境。针对此问题,他提出了价值创造视角的新业态税制优化路径:核心在于将价值创造额(增值额)作为新业态征税对象,并据此修订增设相关税目,引入数字常设机构重塑纳税主体认定标准,优化税率结构,推动新业态税制创新。蔡昌教授将税收制度的设计逻辑从传统的交易环节前移至价值创造源头,并系统性地提出了融合技术手段的新业态征管方案,为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型税收治理体系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启示。




平行会场

本次研讨会设置10个平行分会场:财政社会学、历史视角下的财政学研究、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财政学研究、法学视角下的财政学研究、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政府债务治理、税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与高质量发展、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and Micro-Level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等。参会嘉宾们围绕上述议题展开成果分享和交流讨论。


研讨会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财政研究》《财政科学》杂志社、中国财政学会区域财政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承办,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编辑部、《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研究中心协办,并得到《财政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中国经济问题》《财政科学》、China Economic Review的学术支持。会议旨在推动财政学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更多地交叉融合,为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供真知灼见。

经济学科  张冰夷  蒋宗倪  何永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