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年秋季发布会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会上发布了基于厦门大学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研究成果《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年秋季报告》。
报告称:今明两年中国经济GDP仍将大概率完成5.0%以上的增长。政策模拟表明,美国加征关税将抑制中国出口,若延伸至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负面冲击将显著放大。政策建议方面,课题组提议,应对关税冲击,扩容内需刺激政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多元经贸合作,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等等。
本次发布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三十九次发布,主要发布2025年四季度、2026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共五个季度的更新预测数据;模拟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变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讨论2026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建议;最后,依据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模型预测及政策模拟的结果,围绕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开幕式
当天上午,在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陈贵富教授的主持下,发布会开幕式在厦大经济楼举行。厦门大学社会与科学研究处副处长熊慧、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周颖刚教授先后致辞。
熊慧表示,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不少不确定因素,科学的研判越发重要,以在复杂形势中找到方向、坚定信心,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期待嘉宾们多多沟通交流,让发布会和论坛成为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征途上的又一闪光点。
周颖刚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蓄势的承上启下之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复杂而深刻的格局。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举办本次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发布会和论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智库的重要实践,这既是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连接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桥梁纽带。各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为政府部门研判形势、制定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为企业决策与市场预期提供有效指引。
开幕式后,发布会顺利举行。除“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年秋季报告”,会上还相继发布百位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报告》《2025全球经济增长实时监测报告》,以及《“一带一路”五通指数与人民币汇率影响力指数报告》,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高质量发展论坛
随后,中国高质量发展论坛如期举行,40余名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的代表参会。
广州大学刘金全教授,北京大学王勇教授,山东大学姜明明教授,吉林大学隋建利教授,华侨大学苏梽芳,暨南大学陈创练,四川大学祝梓翔,厦门大学刘鼎铭教授、郑挺国教授依次带来主题发言。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师生代表出席本次活动并参与讨论。
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协办。
同步新闻一: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年秋季报告: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燕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年秋季报告》
11 月 1 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年秋季报告》及百位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这是CQMM 模型第三十九次预测发布,核心涵盖五个季度宏观指标更新、美国关税政策效应模拟及系列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表现稳健,GDP同比增长5.2%,生产供给平稳、物价稳定、新动能成长,彰显强劲韧性。但深层矛盾凸显:经济增长生产属性突出,扩张未有效转化为产品消耗与收入分配,导致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国内需求端,房地产调整持续,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消费受政策退坡趋缓,供需结构失衡造成宏观指标与微观感受的温差;外部需求虽靠贸易转移和“抢出口”效应保持高增速,但全球经济下行、美国关税影响加深,出口订单短期化趋势明显。此外,新能源、芯片等新兴行业增长强劲,但占比偏低,难以对冲房地产下行冲击及承接相关就业压力,结构性转型阵痛仍将持续。
基于CQMM模型及相关假定,预测显示:2025年GDP增速5.04%,2026年为5.02%,两年均大概率超5.0%;需求端,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0.12%,2026年回升至4.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两年分别为4.22%、4.01%,出口增速逐年降至3.25%;物价方面,2025年CPI上涨0.12%、PPI收缩0.35%,2026年二者均恢复正增长。
政策模拟表明,美国加征关税将抑制中国出口,若延伸至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负面冲击将显著放大,2026年出口或由正转负,若缺乏对冲政策,GDP增速恐难维持5.0%以上,影响“十四五”收官及长远目标实现。
为此,报告提出六大政策建议:一是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稳定,2025年四季度前瞻性降准降息,对冲高基数压力;二是应对关税冲击,扩容内需刺激政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多元经贸合作,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三是将2026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0%左右,契合发展需求与潜力;四是优化积极财政政策,统筹财政资源,加大科创、民生等领域投入,扩容服务性消费补贴;五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通过直接补助、稳就业、个税改革等,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至国际标准;六是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非经济政策干扰,确保政策取向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一致。
同步新闻二:
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报告: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活力与挑战并存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余长林发布《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报告》
“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始于2013年8月,每年开展两次,此次为第二十五次发布,与《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同步推出,影响广泛。
本次调查涵盖20个核心问题,聚焦四大类内容,74位国内经济学家参与作答。
结果显示,2025年经济学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达53.95,高于50荣枯线,专家普遍预期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主要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彰显强大活力与韧性,但仍面临中美经贸摩擦、投资增速下滑、地方债务风险、青年就业压力及消费增速承压等多重挑战。
经济形势预测方面,专家判断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低于2024年的2.8%,呈放缓态势;欧元区经济增速大概率与2024年0.9%持平。国内经济增速方面,多数专家认为 2025年中国GDP增速将在5%附近。物价领域,超八成专家预计CPI温和上行;投资领域,超八成专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低于2024年的3.2%;消费领域,超六成专家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高于5.0%。就业方面,近九成专家认为城镇调查失业率将保持总体稳定。外贸领域,超八成专家预计出口总额(人民币计)增速高于2024年的5.0%,超九成专家认为进口总额(人民币计)将呈负增长;汇率方面,多数专家预测2025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维持在7.15附近。
政策建议层面,七成专家认为2025年下半年央行仍有降准降息空间,以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货币政策方面,78%的专家建议强化结构性工具运用,支持科创、消费等领域;72%的专家主张疏通传导机制、保持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方面,88%的专家建议优化支出结构,聚焦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74%的专家支持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72% 的专家认为应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增强政策发力强度。扩大内需方面,84%的专家建议通过增收减负提振消费;78%的专家主张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70%的专家强调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培育新动能。
同步新闻三:
2025全球经济增长实时监测报告:全球经济增长双重分化格局加剧,风险挑战持续攀升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挺国教授发表《2025全球经济增长实时监测报告》
基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实时监测系统”的《2025全球经济增长实时监测报告》在11月1日正式发布。该报告通过高频数据监测与即时预测模型,对全球主要经济体2025年的增长态势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揭示了三大核心特征:增长分化加剧、风险因素集中、政策空间收窄。
一、 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与即时预测
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韧性,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0%,能够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印度则成为全球增长亮点,预计全年增速7.2%。
巴西与俄罗斯:增长显著放缓,分别预计为2.4%和1.0%。巴西受大宗商品依赖和财政压力困扰,俄罗斯则深陷战争消耗与制裁压制的困境。南非经济增长极其微弱,预计仅 0.66%,持续面临电力危机、外部冲击和高失业率的制约。
G7 集团内部增长呈现分化,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保持相对温和增长,增速分别预计为 1.92%、1.41%、1.17% 和 1.51%。而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大欧洲经济体增长乏力,增速均低于 0.7%,共同遭遇能源转型阵痛、外部需求疲软和内部结构性挑战。
二、 全球增长呈现显著“双重分化”格局
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征是“双重分化”。第一重分化存在于传统的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金砖国家整体增速依然高于七国集团(G7)。更为深刻的是第二重分化,即各阵营内部的“再分化”。
在金砖国家内部,印度经济表现一枝独秀,预计全年GDP增速高达7.2%,展现出强劲的内需和服务业驱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2.4%)、俄罗斯(1.0%)和南非(0.7%)增长乏力,分别受制于大宗商品依赖、地缘政治制裁和内部结构性危机。
在G7集团内部,增长同样呈现多速态势。这种分化态势标志着全球经济正从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转向由多个增长极和停滞区交织构成的复杂网络。
三、 风险因素集中,政策空间收窄
报告强调,2025年全球风险呈现出联动性和系统性特征。以美国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产生了压制全球贸易、推高供应链成本和引发汇率波动的三重冲击。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印巴紧张等地缘政治事件持续扰动能源与粮食市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各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却显著收窄。G7国家平均财政赤字率已超3%的安全线,公共债务高企,同时通胀粘性迫使央行在抗通胀与防衰退之间艰难权衡。新兴市场国家则普遍需要在稳增长与防资本外流、稳汇率之间“走钢丝”,政策腾挪空间极为有限。传统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效力普遍减弱。
同步新闻四: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增强人民币汇率影响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周颖刚教授发布《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与人民币汇率影响力报告(2025)》
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2017)的畅销书《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指出,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丝绸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的货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丝绸”。2025年11月1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25秋季发布会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了《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与人民币汇率影响力报告(2025)》。该报告指出,人民币已处于“一带一路”货币汇率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这得益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的互联互通,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也会反向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为了排除货币制度的影响,课题组使用月度货币制度分类数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度货币制度分类数据剔除了在样本期曾经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筛选出23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共建国、19个非沿线共建国和2个未参与攻共建的沿线国家,最后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共计45个国家的货币,并基于货币汇率的共振关系构造“一带一路”相关货币汇率传导网络和指数。
如图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人民币处于“一带一路”汇率溢出网络的边缘位置,说明人民币的净溢出作用较小。图2中,倡议提出后至2017年中美贸易战前,人民币汇率正向净溢出增强,影响的货币种类也逐渐增加,已转移至“一带一路”货币影响网络的中心位置。中美贸易战后至今(图3),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仍然处于“一带一路”货币影响网络的中心位置。
图1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
图2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贸易战前
图3 贸易战后至今
图4 人民币“一带一路”汇率影响力指数
如图4示,人民币“一带一路”汇率影响力指数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2017年特朗普首次当选后发起的贸易战使指数有所下降,但在全球疫情冲击与外部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抗压性,实现企稳回升。同时,由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国在地理上临近、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人民币汇率对沿线共建国货币影响力更大。2020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年,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签署的RCEP。从图4可以看出,人民币对RCEP成员国货币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其他货币。
进一步分析,签署“一带一路”协议能够提高互联互通并促进人民币对共建国货币的影响。协议签署一年后,中国与共建国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设施联通”领域的合作不同程度提高,“资金融通”是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影响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对人民币影响力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民心相通”通过“政策沟通”发挥作用,“政策沟通”又通过“资金融通”发挥作用。同时,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也会反向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特别是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
本报告运用网络计量模型,在评估国际货币体系结构性变化的基础上,刻画人民币作为“一带一路”区域锚货币的系统重要性,展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全球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理解人民币在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关键参考依据。
(经济学院 何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