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首届“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承办。
22日上午,开幕式在经济楼C108举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蔡熙乾教授致欢迎词。
他对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厦门大学金融学科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情况。他表示,本届研讨会是回应时代命题、汇聚智慧力量的重要窗口,期待各位来宾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学术共识,共同推动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研究取得新进展。
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复旦大学李隽业教授、北京大学李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谭小芬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杨子晖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朱小能教授依次带来精彩主旨演讲。该环节分别由厦门大学牛霖琳教授、赵正堂副教授主持。
李隽业: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Yield Curve:Tree-Based Macroeconomic Regime Switching
李隽业教授构建基于树结构的宏观经济区制转换方法,旨在提升动态Nelson-Siegel收益率曲线建模中宏观区制对收益率的影响。研究采用1971年8月至2022年12月美国国债零息收益率数据(涵盖13种不同期限),同时选取产能利用率、联邦基金利率、年度通胀三大宏观变量经十年滚动窗口标准化后作为树结构分裂变量。通过联邦基金利率以0.6分位数为阈值、通胀以0.6分位数为阈值的两次分裂,识别出三类明确区制,且模型对不同区制下的收益率曲线拟合效果优异。李隽业教授指出,宏观张成(macro spanning)的有效性具有区制特异性:在低联邦基金利率的两类区制中,宏观变量对收益率曲线无显著预测价值,宏观张成成立;而在高联邦基金利率区制下,通胀对收益率曲率因子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宏观张成失效。为验证模型可靠性,研究以1971-2000年为训练窗口,2001-2022年为样本外预测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稳定的短期收益率预测能力,为宏观金融领域的收益率曲线建模提供了新框架。
李凯:租赁市场和资本配置——宏观与金融的一体化视角
李凯教授提到,融资租赁在我国发挥着重要的市场化资本配置机制功能,凭借其特有的资产可回收优势,为信贷受限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关键的融资通道。通过跨国比较研究,李凯教授揭示了中美两国租赁市场的本质差异:中国以融资租赁为主导,主要解决资本可获得性问题;而美国以经营租赁为主,更侧重于提升资本使用效率。这一差异深刻影响了货币政策在不同金融体系中的传导效果。李凯教授进一步指出,当理论框架充分考虑租赁资本后,传统研究中"低利率-弱投资"的传导悖论得到显著缓解,证明租赁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资本配置缓冲器的作用。最后,李凯教授强调,未来需深入研究中国背景下融资租赁的微观传导机制,并探索发展经营租赁市场所需的制度条件,为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谭小芬:大国博弈下的供应链韧性重构与金融支持
谭小芬教授指出,在大国博弈加剧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外部关税冲击对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带来了显著的调整成本。通过构建包含供应链调整成本的理论框架,研究揭示了美国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将供应链转移至第三方国家、开拓新市场或完全退出美国市场的企业,银行贷款需求显著增加。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调整伴随着寻找新客户、重建物流、应对库存积压与回款周期延长等显性与隐性成本,短期银行贷款成为支撑企业渡过转型期的重要融资来源。基于精细匹配的Panjiva海运数据、FactSet供应链关系与中国上市公司贷款数据的进一步实证分析,证实了上述机制。谭小芬教授指出,银行在外部冲击下更倾向于提供短期流动性贷款,而非中长期信贷,这主要源于外贸企业轻资产运营、收入波动性高的特性。研究还从宏观视角发现,此类冲击会导致国内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集中,可能加剧区域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
杨子晖:银行风险偏好、信贷配置风险取向与金融风险防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等历史案例相继表明,信贷繁荣周期往往伴随着贷款结构的失衡,促使金融脆弱性快速上升。与此同时,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宽松货币政策周期与宏观经济下行周期相互共振,更易催生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仅依赖货币信贷总量调控未必能有效遏制风险。基于此,杨子晖教授准确刻画我国信贷配给的动态演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与经济后果,据此揭示信贷周期在金融脆弱性累积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该研究从信贷配置视角佐证了“太大而不能倒”的监管理念,强调需通过优化信贷配置结构、强化差异化监管等方式,筑牢金融安全底线。
朱小能:Business Narratives and Exchange Rates
朱小能教授提到,商业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经济驱动因素,对汇率变动具有显著的解释与预测能力。传统汇率理论如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等在实证中常出现“宏观脱节”问题,而依托文本大数据构建的叙事因子,可有效捕捉市场情绪与政策预期,进而弥补传统模型的不足。通过从1985年至2024年间超过2000万篇新闻文章中提取国家特定叙事,并运用岭回归等高频预测方法,叙事因子不仅在样本外预测中表现优于多种经典宏观模型,还能显著提升汇率预测的样本外R²。朱小能教授强调,叙事信息对投资组合构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不同风险约束下,融入叙事因子的汇率预测模型能够为国际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夏普比率与绩效费用,凸显其在资产配置中的实际价值。此外,分样本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叙事因子在不同时期的稳健预测能力。最后,朱小能教授指出,该研究拓展了叙事经济学在汇率领域的应用,也为理解非理性因素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支撑。

特邀报告
本届研讨会还特邀了中山大学杨昊晰副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叶晓夏教授带来精彩报告。
杨昊晰:Overnight Returns and Daytime Reversals: Evidence from China’s Convertible Bond Market
杨昊晰副教授指出,我国可转债市场存在显著的隔夜收益与日间反转现象,与基础股票市场表现相反。基于2019-2023年的高频交易数据研究发现,可转债在隔夜时段呈现持续正收益,而在日间交易中则出现系统性回调。为解释这一现象,杨昊晰副教授提出构建“极端高价比率”(EHPR),即当日最高价与收盘价之比,作为衡量投资者注意力与非知情交易强度的代理指标。通过收益分解、组合排序及Fama-MacBeth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HPR能够有效识别开盘时非知情交易的强度:较高的EHPR预示着后续更强的隔夜正收益及更显著的日间反转。此外,杨昊晰副教授指出,这一关系在控制标的股票收益、更换开盘价计算方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成立,进一步证实了EHPR对隔夜收益具有稳健的正向预测能力。
叶晓夏:Global Trade Network and Term Premia Dynamics
叶晓夏教授指出,期限溢价是投资者因持有长期债券而要求的风险补偿,其在国家间的协同变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尤其缺乏对贸易网络所发挥的渠道作用的系统分析。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构建了融合全球贸易网络结构的国际期限结构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系统揭示贸易网络对期限溢价的深远影响。叶晓夏教授进一步阐明,贸易网络中心性对期限溢价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国家,因其政府债券能更有效对冲全球系统性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期限溢价相应较低。研究基于37个国家1999年至2019年的贸易与债券市场数据,通过构建精细的网络中心性指标并分解期限溢价成分,验证了这一理论机制。实证结果显示,贸易网络主要通过两大渠道驱动期限溢价的国际协同:一是“共同冲击渠道”,即中心性高的国家面临相似的全球风险暴露;二是“双边贸易渠道”,即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间风险传导更为显著。发达国家间的期限溢价协同程度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研究还发现,由商品贸易与最终品贸易构成的子网络,对期限溢价的跨国传递同样具有重要解释力。
平行论坛
本届研讨会共设置了4个平行论坛,包含15个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货币政策与市场稳定” “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 “货币政策与资产定价”四个议题展开学术成果汇报并进行互评。
至此,首届“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吸引了六十余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会议旨在深化对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互动关系的研究,汇聚学界智慧,共同探讨前沿议题,为高水平谋划 “十五五” 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经济学科 薛桢桢 叶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