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当代经济学基金会揭晓了2025年度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入选名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24届博士毕业生李之旭以题为“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需求冲击传递与企业贸易”的博士论文入围并获奖。
2025年度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颁奖仪式,右二为李之旭
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设立,旨在激励有志于在经济学领域做出创新贡献的中国高校经济学优秀博士毕业生,鼓励他们在学术前沿领域潜心研究、为经济科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选出10 篇优秀论文,奖励每位作者的经费为税前10 万元人民币。自2016年开办以来,迄今已举办十届。
该项目评选对象为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经济学科博士毕业生,且长期从事理论创新研究。申请资助的基础材料为其博士毕业论文,经评审组最终确认该论文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创新价值。2025年度同期获得该奖的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9篇优秀博士论文。本次也是继2017年WISE博士毕业生谭丽佳、2020年WISE博士毕业生李长洪和2024年经济学院博士毕业生姚若琪获得该奖励后,经济学科培养的博士再次获此殊荣。
李之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24届博士毕业生,导师为彭水军教授。2024年秋季入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该文从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特征与演进趋势,包括不同经济体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水平的异质性、中国行业层面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结构以及中美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结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部分行业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结构的演进反映了更为安全化的产业链布局,全球价值链两端暴露大幅下降,且呈现本地化、区域化的趋势。基于风险暴露、风险暴露的分散度、链条恢复力三个维度对中国关键行业链条韧性与安全水平的综合考察发现,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虽然面临较高的生产和销售风险暴露水平,但是其销售风险暴露的分散度和投入需求链、产出供应链的恢复力均较高,即从风险抵御和冲击恢复来看,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其次,探究全球价值链风险暴露对需求冲击的放大作用,从机理和实证上分析和检验“长鞭效应”和不确定性引致的存货投资超调效应。然后,分析当正向需求冲击传递至企业时,企业对其上游供应链的调整过程,实证检验了正向外需冲击的“稳链保供”效应和“扩链强链”效应。最后,探究外部需求冲击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数字化投入对提高企业冲击适应性的作用。研究发现,负向外需冲击会加剧产能过剩,这主要源于贸易的收缩以及产能调整的灵活性不足。数字化交易行业对贸易的投入促进了供需匹配和贸易便利化,有助于出口企业在面临负向外需冲击时寻找新的产品销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时的转型过程。
(经济学院 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