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王少平教授到访开讲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9 点击数:


11月18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王少平教授莅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现场,带来了一场《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众多异象?——来自自相关与时变波动率下稳健资产定价检验的证据》的研究分享,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会场同步参与。

讲座开始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为王少平教授赠送WISE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讲座中,王少平教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今天讲座的主题: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众多异象?在金融实证研究中,“异象”是指无法被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如CAPM)所解释的、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系统性模式。学术界已在全球各大市场识别出大量此类异象。然而,金融数据通常表现出两个关键特征:序列自相关性和时变波动率。当忽略这些复杂的统计特性时,传统的检验方法容易产生“尺寸扭曲”,即其统计推断的可靠性下降,可能导致将本不显著的随机模式误判为显著的“异象”,从而高估了市场中真实存在的异象数量。王少平教授的研究旨在解决这一核心方法论挑战,并以此重新评估中国股票市场中异象的真实性。为解决上述问题,王教授的研究提出了两项新的稳健性检验方法检验水平非常接近理论设定的名义水平,同时具有更高的检验功效,整体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的检验。

 

王教授的研究将新方法应用于中国A股市场31个备受关注的横截面异象(如动量、反转、价值、规模等因子),得出颠覆传统认知的结论:在使用稳健方法控制住自相关和时变波动率后,仅有9个异象表现出统计显著性,其中年化换手率、人民币交易量变化率和一个月波动率等较为突出,意味着以往研究中许多被广泛报道的异象可能仅是数据统计特性造成的假象。为了进一步阐述异象在不同市场周期中的稳定性,王教授首先通过识别市场相对有效投机泡沫期,并分周期进行子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泡沫期内仅有3个异象显著,相对有效期内有4个异象显著。典型如“一个月异常换手率”在随机游走期内显著而在泡沫期内不显著,表明同一交易策略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有效性存在差异,异象具有明显的状态依赖性。

王少平教授的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中真实存在的、能够经受严格统计检验的异象数量远少于以往文献所报告的数量。市场的有效性可能被低估,许多所谓的“超额收益”机会实则伴随着未被正确衡量的风险(时变波动性等)。该发现也有助于监管者理解市场机制的动态变化,为实施更具针对性和适度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讲座接近尾声时,线上线下的老师同学踊跃提问,王教授耐心解答。整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CHOW 2022级博士生 刘灵娴)

 

 

TOP